2004年11月29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态度决定安全强度
  前不久,中国民航总局通过媒体公开宣布:中国民航运输创下500万小时的安全纪录。话音未落,言犹在耳,大小民航事故便接踵而至:11月11日,两少年在昆明机场扒机,致一人摔死;11月21日,东航一架包头至上海航班坠地爆炸,55人罹难;11月23日,国航西南公司CA4455航班在执行昆明至芒市航班任务时冲出跑道,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这情景像极了1941年的珍珠港。看似骄人的安全纪录和荣誉轻易地失守于高密度的灾难,变得黯然失色。“最安全的时候最危险,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唯物辩证法以最严厉的方式教训了我们。以科学的态度看,安全永远是相对的,时时刻刻与危险相伴相生,安全纪录保持得越长久,越容易使人思想麻痹,疏于防范,出事的几率也就越高。因此可以这样说,安全强度是要靠人的态度去维系的。中国民航对待安全的态度显然是无法让人满意的。机场是安全生产重地,却竟能钻进两个“小不点”,只能证明其隔离措施形同虚设;东航航班刚上天便下掉,且据报道事前已有事故征候,起码说明该机已处于严重不适航状态,航前检测措施付之阙如……民航方面没能将这重重事故隐患找出来、排除掉,却在那里夸口安全运行了多少多少小时,这种炫耀性自慰也只能是自慰而已,毫无实际意义。以这种态度,不出事反倒是不正常了。
  正如我们惯常见到的灾后情景一样,“11·21”空难发生后,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超乎寻常的动作——又是对失事机型实施停飞检测,又是在全行业开展安全检测,重视不可谓不够,力度不可谓不大。亡羊补牢固然应该,但是,补牢于亡羊之前,比这强过十倍、百倍!至少,这世上不会多出56个冤魂。而要亡羊前补牢,首先要想到的是羊可能会丢,而不是侥幸于羊没丢。莎士比亚有句话说得很到位:“太平景象最能带来一种危险,就是使人高枕无忧。所以适当的疑虑是智者的明灯,是防患于未然的良方。”与其整日价沾沾自喜于由数字堆砌的安全纪录,因“成就感”而失之东隅,真不如记住用生命换来的耻辱纪录,因危机感而收之桑榆。
  据飞行失事分析资料显示,人为因素占到80.5%,其中机组原因占62%,操作程序占15%,维修因素占3.5%。这就是说,绝大多数飞行事故是可防可控的。飞机失事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民航管理部门的严重失职;飞机部件发生故障可以设法排除,但管飞机的人脑子里的“部件”出毛病这才是真正致命的。因此,我更主张对中国民航的安全观来一次彻底的“安全检修”。
  当前频发的空难、海难、矿难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我们同样有必要把警觉的目光投向那些久安无事的公共安全领域和高危行业,认真查找一下事故苗头,尤其应把人为因素放在安全防范的重中之重。毕竟,再完备的安全责任制、事故应急方案都要靠人去执行。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方能最大限度地远离这难那难。